# 读曹德旺自传《心若菩提》

# 第一章 贫困童年

1-46,简单介绍自己家庭、童年/少年经历,跟着父亲学做生意,结婚、早年干的一些事。

# 家庭因病致贫

福建人,福州福清高山镇。1946年上海出生、曾祖父是福清首富,到爷爷时逐渐衰微、最后破落。父亲自幼学习经商,早年跟着在日本开布店舅公到日本,从学徒到店员。1936年,奶奶要父亲回来结婚,母亲是地主千金,外公给了很多陪嫁。结婚一年后父亲打算再去日本,经过上海时,卢沟桥事变,改变了去日打算,留在上海。留日的舅公将父亲在日本赚到的10万日元汇了回来。父亲开始做生意,开夜总会,有声有色,是永安百货公司股东之一。

1947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,家里搬回福清,家中所有家产通过自己买的货船运回,但客船到了,货船却遭遇风暴沉没了。没钱了,母亲把陪嫁换的随身细软拿出来建了房子,建房时工人被抓了壮丁家人来闹,父亲不堪其扰,回了上海。母亲为了养活 6 个孩子,当了最后的首饰,买了 10几亩地,舅舅帮忙种地。时常一天只吃两餐,总要忍饥挨饿,饿得难受了会叫,母亲会将兄弟姐妹集中到院子里,坐在小板凳上,围成一圈,吹口琴,唱歌玩游戏。

母亲总是交代,**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,记住:”让人知道了,只会看不起你”,出门 “要抬起头来微笑,不要说肚子饿,要有骨气,有志气”。**穿的衣服都是母亲洗的干干净净的,破了就尽量缝的很好,不让人看见。家里总是一尘不染。母亲常说:“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,也没人为你解决,要摆脱贫穷,只能靠你自己努力拼搏”“穷人不可怕,最怕没志气” “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,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“

# 因顽皮退学

因为没钱,94年 9 岁才上学,村里的先生给取的学名德旺,德字辈,看生辰,人很聪明,点子多。所以叫德旺。聪明又有德,必然兴旺啊。。。

学校里很淘气,老师甲方,说他不是好孩子,上课不专心,老师走后母亲没有拿竹子打他,而是很久不说话,哭了。自己吓坏了,说不敢了,再也不敢了。

老师讲课时模仿老师动作,被主任批评冤枉时,等主任上厕所时撒尿到老师脸上。后面就辍学了。

那时 14 岁,书读不成了,就回家放牛。把哥哥读过的书拿来读,把割了几年马车的钱买新华字典、辞海,对着看自学。不借别人书,有一点爱书如命。

10岁那年夏天父亲从上海回来,后面帮父亲帮父亲打酒时偷喝,酒量提高了。放了一年牛,体验了成人世界的险恶和底层百姓受欺凌的滋味

# 用心办事

15 岁时,哥哥在高山中学当临时代课老师,班级里有个学生家长是农场场长,给我找了个轻松钱多的职位,数挖好的树坑。

没过多久父亲找来了,要他回家,跟着学做生意,最初的经商理念,人生感悟都来自父亲。

他常说:“男人有没有本事,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,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,怎么做事。” 做事要有心,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,你数一数,有多少心啊?”用心、真心、爱心、决心、专心、恒心、耐心、怜悯心….“

# 少小担纲

15岁时,先学会骑自行车,再帮父亲从福州买香烟(烟丝),运到高山卖,从中赚取价差。由于年纪小,不会被查,那个年代不允许自由买卖,捉到了要论投机倒把处理,轻则没收,重则收押,游街示众。

后面,又开始改做水果生意,每天凌晨 2 点起床,骑车到福清县城,批发好水果,300 多斤水果再回来,到下午 3 点左右才到家,再和父亲一起卖水果。水果卖完天就黑雷,通常 7 点办以后才吃晚饭,一天大概 3 元的利润。

那时 17 岁,母亲红着眼镜把自己喊醒。他问母亲,问什么哭,”哎,叫你难过,不叫你又不行。。。“ 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任,孩子,难为你了。早起习惯就是在那时养成的。就是现在也时常闪过那时的场景,母亲含泪喊着:”德旺,起床了。。“

和水果利润相比,烟丝要高很多。做了三四年水果,父亲又回头做起了烟丝生意。但不到一年就被工商局抓了,烟丝被收,自行车也被处理。执行者是自己的小学的一个同班女生,他气愤不过,指着她的鼻子骂道:”姓 X的,你得意什么,你妈不也是在做生意吗?只不过您有一个好姐夫当官,罩着你而已,老子不做了,你也得给我小心点“

# 独闯天下

后面母亲生病了,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,人民没有吃的,树根、树皮,吃一切能填饱肚皮的东西,很多人全身浮肿,母亲也是。尝尝因此走不了路。需要有人服侍,就想着给他找个媳妇,用来服侍母亲。1968 年 22 岁文革时期结的婚。婚后,他和家里讲,要出去闯一闯。不想老了后像爸一样。父亲虽然聪明,但都是小本生意,所做的事政府不认可,根本没有前途。他还年轻,不能走父亲的老路,自已要独立出去,做政府允许做的事,而且要学会赚钱的生意。

于是想着 种白木耳,和老婆陈风英商量,把嫁妆卖了,借了些钱,凑了几百块,开始种植。那年收了十多斤木耳,多为一级,由于福建有很多人种,福州市场卖不出好价钱,镇上一个干部告诉他,听一位老师讲,江西一斤可以卖 50 元,于是坐着火车到江西卖了,800 多到手,扣除成本,不亏不赚。

自己种,赚不了多少钱,就想着收购本地的木耳,运到江西卖,赚差价。回去就用800 收购村民种植的木耳,买到江西,这一次赚了将近千元。

后面就开始一次又一次福州-江西往返,直到 1970年冬(24岁),白木耳生意才种植,其中赚的最好的一次,有 3000 多,当时 2000 可以盖一栋房子,放到现在,相当于几十上百万。

公社一位干部想要入股,说可以当他的保护伞,胆子就大了。于是进了 3000 的货,这趟江西,带的货太多,包太大,出站时被值班民警看到了,被当投机倒把,货拿到收购站,换成钱,被扣下了。他谎称是公社集体的东西,不能扣,回去没法和集体交代,于是民警说要开个证明,才能领回。只能回福州了。

# 祸不单行

回来后找公社干部看能不能开单,但公社干部装病,不愿承担责任,承担风险,更不愿承担这次的损失。于是只能自己解决。收货时,一些村民时赊账,先给货,卖完再结账,于是挨家像别人说明情况,等自己筹钱再给。村民相信他,愿意等。

回家后,大队干部正在家里等,说自己欠 06 工地的义务工 10 个,要么去干活,要么交 30 块。现在一分钱都没有,只能去工地了。1970年12月福清政府决定动员全福清人民的力量,在渔溪镇修建新水库,对应的工地就是 06 工地。

71 年春节过后,收拾好行李,送老婆孩子到岳母家,去了工地。他甚至和岳母说,如果赚不到钱就不回来了,让凤英改嫁。岳母比较生气,说相信他,凤英和孩子放自己这里没问题,让他在工地好好干,工做完了就回来,相信他只是暂时困难,后面会好的。

工地的日子很苦,每天任务上拉装有半吨土的板车,运到 10 多公里外的地方卸掉。一天拉三车左右。有次营房着火,营房、修理所,食堂,所有吃穿用都烧没了。高山镇来的民工将营长和教导员团团围住,200 有吵着要赔偿的,有想开工,但没有板车的,板车坏了无处修理的。。

营长和教导员在吵闹中,灰头土脸,疲于应付。他挤到营长跟前,说自己会修板车,是否让自己帮忙。并说明不修就得停工了,只要给自己借一套修车工具,就可以开工修车。营长同意了,于是开始了一个月的修车生涯。自己其实没学过修车,只是看过别人修车。自己想着也不难,想着帮他们读过这个难关,就做了,修车也没要修车费。修了 28 天,没离开过车棚。自己都不知道物资到了,民工拿到了救济物资,和赔偿金,就差自己了。

营长、教导员盘点物资和赔偿金时,反复核对名单,发现少了一人,就是他,于是才想起他来,通讯员说最近还好他帮忙,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。于是让通讯员立马叫他过去。于是教导员就和他聊起天来,说认识他们家人,做小生意生活不错,怎么会跑来当民工。就将自己白木耳在江西被扣的事情说了,并告诉教导员,自己一贫如洗,看着这么多民工,步行一整天到工地,因为没有工具出不了工,肝胆焦心,心里想着做点什么成全他们,牺牲自己的时间也值得。

教导员很感动,说他是营里最后一个没有领到赔偿的人,剩下的赔偿款包括粮票什么的今天都领走,就当是这一个月日夜工作的工资了。并说等他回公社后问问,可按能不能帮自己解决证明的问题。后来粮票布票换成钱后,竟有1000多元,哪些吵着要赔偿的,最后也就拿到几十块钱。而他,不吵不闹,甚至忘了要,却得到一大笔赔偿。 后来教导员原任公社副书记,文革站错队,被贬。证明是他与其他公社干部商量,帮他开的。要回了被扣的钱,还了村民的货款。

# 苦力不苦

还清了债,有了钱,就接回了老婆孩子,想着生意不能做,思来想去,还是决定回 06 工地。一天有 3 元多的收入,算是高的。累没关系,但是开心。回到工地后,像教导员表示感谢,提出希望再回来厨工。工地的活苦、累,没人愿意干,但他却去而复返,教导员和营长都表示难以理解。最后还是决定安排他到连里的食堂做炊事员。一个好差

食堂是为民工服务的,到这里后,发现这里每天都在和民工吵架,他们自己也吵。他分析主要有三个矛盾:1.热水供应不足,民工工作一天,又脏又累,没法洗澡;2.早上其他吃饭发现饭盒里不是饭而是米,水被人恶作剧倒掉了,蒸不出米饭;3.饭盒里的饭变少,罐里的粮食被偷。他和其他炊事员不一样,多了换位思考,用心解决了这三个矛盾。民工们、连长、营长都对他很满意。

在 06 工地呆了 2 年时间,期间一直在连部食堂,做的很开心。营长想把他调到营部小食堂去,他不干。营长问为什么,他说:他是农民,为人民服务,只做一点点小事,农民就很 感激他,今天给他一把花生,明天给他一把炒豆,他很开心,而营长你们是官,伙食费都是有限的,没有津贴,分菜的时候,一样分给你们会有意见,多你们多分其他干部会有意见,他不会做这种事。 后面自己抽调成为食堂采购员,工程完工后,他觉得很惋惜,当采购的日子,又风光,又开心。哈哈。

# 怜从悯中求

工地的日子结束后,有人介绍他去莆田的大洋农场,做果苗技术员。工资比在工地差了很多。

那年夏天,遇到一个 50 多岁路过讨水喝的人。很渴,他心生怜悯,怕路人喝了生水会得病,将自己泡的凉茶给那个人喝,留这个人在自己宿舍吃饭。聊天才知道这个人是山兜农场的场长,叫王以晃,当过村长。后面他们成了好兄弟。临走时和他说,让他过了年后,就不要在这干了,去他那里。他没有拿这次邀约当回事。

那年春节,农场任务很重,书记不让自己回高山过年,腊月 28,王以晃坡口大骂,让他不要干了,回家,不要管书记,和老婆孩子团员过年。和王以晃分别后回家,得知王以晃来过他家,提了很多东西,把家里过年要的年货都送来了。鸡鸭鱼肉酒什么的,一式两份一份爸妈,一份他们。他老婆不收,王以晃说是他的好兄弟,放下东西就走了,茶水也没喝一口。 他想着自己遇到了一个好人,心里很感动。第二年决定去王以晃农场去上班。

73年春节(27岁)去报道,王以晃对他非常好,把女儿手腕上的表给他,给他做了一身有模有样的衣服。想换了个人似的。钱胆衣威,“人靠衣装马靠鞍” 还是有点道理的。作为销售,和人打交道,模样还是很重要的,从那以后,他外出的时候,再累也要穿戴整齐,打扮和自己身份相当,这个习惯,他一直保持。

后面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,第一年没赚什么钱,年终王以晃给了他 1W,他很感动,这是对他的扶持,更是激励。第二年他奋发图强,赚了 3w 多,第三年又赚了 3 万多。当时没有存银行的概念,也不敢露财。全藏在家里的床铺下,那时最大面额为 10 元。6 万铺了厚厚一叠。

后来发生了两件事,他决定辞职:一是75年冬天,一次和农场的几个干部子女一起送树苗到明溪县,下暴雨,听当地百姓传有地震了,这些干部子女,纷纷回到宿舍转身就跑了,自己一个人留守,将树苗都处理了。回去后希望临到能处理那几个干部子女,但领导却没当回事。他想 ”一个没有组织纪律的企业不会发展!一个不会发展的企业不是久留之地!“ 他琢磨着。。。二是76年春节,回福清高山,有人慕名来以之前的双倍薪水挖自己,他觉得不踏实,自己卖树苗的名声大了,随时可能有人来抓他。过完年后,他就向王以晃辞职,但答应会帮助他做好本年度应做的工作。他再次回到了高山。

# 艰辛创业

1976年(30岁)

上次更新: 2022/3/20 00:22:41